醫學倫理新思維

戴志展
中國醫藥大學 醫管研究所暨醫學系副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 附設醫院耳鼻喉部

醫學倫理時之代意義
二十世紀科學工藝蓬勃發展,醫學在其影響下進入高科技與精細分科之時代,醫學教育也不例外,大量的新資訊吸引著人類的好奇心,在企望汲取與埋首挖掘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醫學倫理已被束之高閣於醫學教育的邊陲地帶。上個世紀末,人類開始思索醫學是否正在偏離以人為本的軌道?人類發展新科技的結果是否真正為人類帶來福祉?因此、有識之士開始倡導醫學應該回歸到醫學倫理的基本精神-「勿傷害 (do no harm)」。

醫學倫理之迫切需要
自從醫學科技可以改變人類的生、老、病、死(試管嬰兒、維生系統、安樂死等)後,人類逐漸主宰自己的生命,基因醫學與複製羊桃莉的出現更挑戰了人類對生命的傳統認知,生命從此可以創造、可以再造,生命的製造已經不是技術上的問題,而是對人類影響的問題,誰可以製造人類?誰可以被製造?製造出來的人是誰?原來的人是誰?人類的權利以及人與人的關係終於被撞擊出問題來,當人類為這些問題迷惘時,才發現兩千三百年前希伯克拉底所揭櫫的醫學倫理觀念,正是辨別醫學發展方向的指引。

醫學倫理之教育目標
二十世紀後期的醫學教育普遍落入只教「病」、不教「人」的泥沼中,龐大的知識讓老師教不完、學生學不完,專業以外的知識一再被擠壓或犧牲,讓學生逐漸淡忘掉醫學其實跟人及社會是不可分的,醫學倫理教育正可彌補醫學教育此一缺口,由於傳統的醫學教育方式已無法附負荷超量的知識,學生的學習無法真正學以致用,醫學教育改革順勢而起,此波改革除了要改變學生學習醫學的方式外,也將學生從「病」的學習提昇到「病人」的學習,醫學倫理的教育目標最終是在增進對生命的尊重、對人的關懷與對社會的關心。

醫學倫理之教育方式
醫學倫理的內容包含醫學科技之爭議、病人權利、醫病關係與醫學法律,適宜的教育方式應先提供基本倫理原則的講授,再配合實例或情境教學,讓學生發表彼此看法,吸收別人看法;「實地學習」與「參與討論」是學習醫學倫理的重要途徑,「實地學習」讓學生體認醫學倫理不是虛緲,「參與討論」可以增進學生分析的能力,小組教學正好提供一良好的討論環境,把案例中單純的人體病理變化融病入的情緒與生活遭遇,正代表著活生生的「病人」,小組教學的指導老師除了導引學生做醫學的討論外,同時也提醒學生須考慮到病人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除了尋找疾病的解決途徑外,也應一併考慮對病人生活的影響,以分析何種處理才真正對病人有益。

醫學倫理之臨床應用
小組教學的虛擬討論後,學生應進入「實地學習」,醫院義工、臨床觀察、臨床小組照護(team work care)都是良好的學習途徑,「實地學習」應隨時搭配「討論」才能讓學習深入,從事醫院義工最好避免事務性工作,應以多接觸病人或家屬為主;臨床觀察要同時觀察病人與醫師,醫師的處理模式會是學生最佳的身教;臨床小組照護讓學生有臨場作戰的感覺,讓學生參與臨床的決定。各級醫師熟練地將醫學倫理知識融入臨床工作後,可充分的尊重病人、避免誤會與紛爭、建立正面積極的醫病關係、並提供學生學習醫學倫理的典範。

結語
雖然醫學倫理是新時代裡的舊知識,但無論醫學再如何進步,終究無法脫離「人」的本質,這門知識兩千多年來一直導引人類尊重生命,在這變化瞬息的新世紀裡,更能凸顯它的內鍊與價值,醫學倫理的學習是終生學習,反覆的課堂講授、積極參與討論與實地學習才能真正體會到醫學倫理學習的趣味與醫學倫理的真諦。

回應已關閉。